我在上海復旦的交換周記 Week15 12/1-12/6
已經過了2/3的交換生活
話題逐漸變成「幾號要回台灣?」、「要運多少東西回去?」
連復旦的港澳台辦都開始徵交流心得要做成紀念手冊了
也開始細數還有什麼要去的沒去、要約的沒約、要寫的明信片都還沒寫@@
周二的課堂上,做了博物館教育的pre(這裡報告的意思)
講了鶯歌陶博館的案例,老師對於許多種類的教育活動感到驚喜
尤其是孕婦舒壓的DIY,還有如何讓教育活動可以扣連在主軸─陶瓷上面
還讓我發了PPT的檔案給她~
可以把我們優秀的案例分享給他們是件驕傲的事XD
周三跟室友接受復旦新聞學院博士生的問卷回訪
主要針對問卷上調查顯示台灣學生對於中國的文化認同感大多感到偏低
在校門口對面的全家(已經類似於復旦交誼廳了,因為宿舍跟學校較無空間供大家討論)
訪談人說明了一下文化認同感,「像是我們去國外(類似歐美地區),這個文化認同感當然很低,會感覺自己跟旁邊的人是不同的人,在文化、語言上都不盡相同。但是,中國與台灣其實都是相同的孟儒思想、節慶文化習俗也相似,那為什麼我們問卷的結果卻是文化認同感偏低?」
可以感覺出來訪談人有試圖想要引導我們到一個也許他們自認為的原因,從原先說的15分鐘訪談,一路上一直擴展到1個小時,希望有讓他感受到一些我們之間的差異,不過一整個訪談還是有說有笑的,不至於惡言相向啦!
比較有趣的是他說中文字有10萬多個,被簡化掉2千多個字,大多都是使用頻率高的字。
還有聽他本科時代比較窮,在中國逃火車票的故事。
還有在這裡很常聽到說台灣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很好,是比較有文化底蘊的~ 每當我打繁體字在微信上同事看不懂,就會問我,我就會像字典一樣去回復她。
最後,又回到語言上,美式英語跟英式英語原本也都是英語,美國人還是從英國人來的呢!但是他們現在都被視為兩國人呀,政治、文化、地域環境都會影響到文化認同感!!
(本人非此專長,純屬聊天)
《戰馬》
電影我是在大二的時候在學校圖書館看的
想說在這裡至少要看一部戲感受一下
剛好中文版的戰馬就來了
是跟英國原班團隊拿來的道具、設備
在人民文化大舞台演出,是買最便宜的RMB200的票
坐到第三樓第一排的位子,幸好還可以趴在欄杆上看到
畢竟電影跟舞台劇呈現的方式差距甚大
少了電影戰爭逼真、萬人疆場的畫面
還有在舞台上可以活靈活現的戰馬!!
需要三個人去操作的戰馬,前面一人負責頭部、中後方需要操控腳的擺動
週六晚上是個美好的夜晚(鐵粉身分)
台灣新古典樂團─Cicada
來中國巡迴演出,在台灣時,我有他們全部的專輯!
但是一直沒有看過現場的演出,第一次看到現場竟然就在上海!
一整個非常開心,而且因為其實他們在中國還沒有很多人知道
所以其實觀眾也沒有很多,大概是空間的一半再少一點,是非常舒適的閱聽體驗
一開始聽到好幾首之前專輯的曲子,真的會有想哭的感覺
他們的曲子很多都是我之前低落的時候會聽的
因為歌曲與台灣土地很有關聯,每一首團長在介紹的時候都會讓人感覺很親近
尤其是新專輯《仰望海平面》是在描述台灣東海岸的曲子
就更讓人感到揪心~
只可惜沒帶到CD去給他們簽名!!
寫著寫著就好想回家喔! 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