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復旦的交換周記 Week13 11/16-11/22
寫著寫著,發現自己的生活好像脫離不了看展、逛博物館
以這兩個為核心一直循環下去XD
每個禮拜幾乎都會約一次寢聚的我們
時常喜歡找上自己剛認識的新朋友一起跟室友們分享~
像是在RAM常會跟志願者聊到天
上禮拜就認識一位很喜歡台灣的中國人
在今年暑假來過台灣環島
甚至就把微信的地址改在台灣了!!
自從實習變成生活的重心之後
每天都要好早起床XD (大概七點多)
天氣愈冷,就愈容易賴床
因為館內的教育活動很多
幾乎每個假日晚上都有講座,就會變得非常常去RAM
與我一同實習的同事有來自上海戲劇學院跟從德國念政治回來的
還有前些日子才剛辭職的同濟工業設計的同學
我們會一起上食堂吃飯、去微熱山丘蹭鳳梨酥(上次還請我們喝鳳梨汁)
有空就一起澆樹、下班一起坐地鐵
漸漸熱絡之後,我們一起聊"藝術圈"發生的事,或是一起揪看展!
一起分享RAM各個老闆們的事情XD
星期五大家相約一起去了淺水灣(類似台北Legacy)
聽了一場Neon Indian的表演,全場應該2/3是老外
大家會一起跟著音樂搖擺,尤其是我同事?!
前幾天,滑FB時追到Cicada樂團要來中國作新專輯的巡迴
Cicada是在台灣就很喜歡的新古典樂樂團
去年,他們傳出要最終場表演,因為時間不允許就沒有去台北看
好險只是成員要大更動,他們還是會繼續做音樂!!
九月出新專輯時,也請我姐先買了!!
自然而然覺得命天註定來找我XD
#ART O二一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
有很多畫廊、很多收藏家的藝博會在上海
一開始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買票去,發現要RMB150就打消念頭了
沒想到,RAM在裡面有攤位!
成功以幫忙之意,去逛了還沒對公眾開放的藝博會
今年暑假去高美館,看了行為藝術的展覽
才認識了這對行為藝術界的代表性人物─Marina Abramovic
託微信公眾號之福,讓我多了解了很多藝術界的事情
就像是臉書的粉絲專業一樣,但是你訂閱的公眾號發文都可以進入看到
每篇文章都很完整,有專業的《藝術評論》、《藝術界》這類的雜誌~~
現場還有關小、楊心廣的作品,其他我就都不太認識啦~~
#印象派大師─雷諾阿畫展(RMB11/人)
趁著雙十一買的優惠票(原價是150!!)
有限定只有今天(開展後的隔一天)可以看,再隔天就看到賣票方發了一篇微信
「冬雨也無法阻止我們去看展」再附上下面那張照片!!
十足的噱頭呀~~還不都是因為票一定得今天看!!
不過幸好,算是來的早沒有遇到如此多的人潮
還巧遇同事的朋友,所以也順利的空降~XD
年紀愈大,看畫展的心情也轉換好多~
漸漸開始了解一個畫家,生命中發生的事情
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他自己的畫風,所以每位畫家才會有階段性的畫作
就連畫風、技巧也是一種演進
#RAM講座
《新加坡的歷史記憶、身分認同與藝術選擇》
by 梁捷教授
對新加坡的認識只有小孩不笨這些電影,或者是法律很嚴謹、不能亂吐口香糖
原來新加坡在1965年才建國,在今年50周年,建國總統─李光耀去世了
新加坡是個多元族群的國家
人口組成有華人75.2%、馬來西亞人13.6%、印度人8.8%
政府希望將華人比例控制在70-80%之間,最好就是75%
新加坡沒有炒房地產的困擾,因為85%的人都住在
政府統一建造的房子─組屋裡面,
並且明文規定每一棟組屋大樓華人須小於87%、馬來人20%、印度人13%
是為了促進多元族群共處、避免族群糾紛
讓大家互相理解彼此,讓第二族群進入生活中
之後帶到新加坡的南洋大學(現已改為南洋理工大學)的歷史
還有一段推行講華語運動的歷史(禁止方言)
ISIS事件
吳明益:「重點不是一種文化『消化』另一種文化,而是數種文化之間的彼此磨合與再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